|
【系列】永乐江生态风景系列之三十二:玉峰琴韵 |
【xilie】2016-12-11发表: 永乐江生态风景系列之三十二:玉峰琴韵 □谭旭日仿佛从时光的枝桠跌落了一枚剩果,这里的自然风光之美,如同这枚遗落人间的果实,在故乡偏安一隅。连同自己的骨骼与肉身,直至腐烂,最后和土地融为一体。龙市座落于永乐江东北麓,这里群山巍峨, 永乐江生态风景系列之三十二:玉峰琴韵□ 谭旭日 仿佛从时光的枝桠跌落了一枚剩果,这里的自然风光之美,如同这枚遗落人间的果实,在故乡偏安一隅。连同自己的骨骼与肉身,直至腐烂,最后和土地融为一体。 龙市座落于永乐江东北麓,这里群山巍峨,黄毛岭、凤形、龙头脑、寨脑坳、笔架山和雷公崎,有山便有水,这些山脉汇集至大源水库与黄龙江,山水连绵十余里。千百年来,这里文人辈出,文化底蕴深,俗称“益相文化”发源地,亦是湖湘文化发祥分支地之一。 从县城进入龙市乡,到亭子坪后,开始有连绵起伏的山系。且山势雄伟挺拔,景色秀丽壮观。故而到达龙市后,境内一幅溪水潺潺、山峦起伏、森林茂盛的秀丽景象。尤其以黄龙仙、柱古团、益相垄,几处高山奔流而下的溪水像一个手掌,汇入黄龙江后,流经下谭家石拱桥再汇入洣水,这玉带般的水系构成一幅旖旎多姿、秀美无比的自然山水画卷。 双泉村怕是王母遗落人间的瑶池,村子紧靠黄龙江,两岸青山粉黛,村子里古树参天,石桥林立,充满湘南风情的古民居将这里装扮地如诗如画。双泉因古井而得名:一曰“月亮”,一曰“下潭”,合称“双泉”,远近闻名。古井泽被百亩良田,福惠历代乡民。两眼泉水清澈见底,砂石历历可数。古井终年飞珠溅玉,泉水冬暖夏凉,饮如甘露。村子里的提篮石拱桥横跨黄龙江,犹如长虹卧波。据考证,此桥建于宋代,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,被誉为“湘南赵州桥”。 在经济发达的今天,这里的村民仍保留着村落的原貌,这无疑像一种思想的积聚。古桥、古树、古井、古民居在这里安安稳稳,民俗文化、建筑形态相对完整地保存着,不亚于对文化之根的敬畏。特别是村口的几株粗壮的重阳树,经历七百年的风雨洗礼,成就了今天龙市坚忍不拔的品格。 那一天,朋友从故乡发来一组照片,天空下着濛濛雨丝,他带领专家学者到龙市探访,考古。近处的山村,远处的山峰,一派烟雨迷蒙。此行,朋友与专家学者去考察“玉峰书院”。据县史记载,“玉峰书院”是继岳麓书院之后,较早兴起的一座书院。南宋时,江西庐陵人士,一代名相周必大晚年在此讲学,所著诸多传世佳作影响深远。周必大入朝为相,被封为“益国公”。后世为纪念名相,皆称当地为“益相里”,且沿用至今。 相传清代光绪年间,下谭家出了个解元,名为谭莹,后受聘为岳麓书院西斋教席,受业学生中有谭延 等诸多名人。谭莹回乡后,扩建谭氏书院,让更多人得以接受教育。谭莹故居建于清道光年间,坐西朝东,品字形山墙建筑,火砖齐顶,顶筑双层廊檐,轻盈灵动。故居前后两栋相接,前栋两层,后栋三层,有十三间住房和上、中、下三个宽敞的厅屋,各房间由雕梁画栋的屏风相隔而成。在谭莹故居的大门上,至今横嵌“文献世家”的石刻大字。谭门不少人受过皇帝的御封,在解元故居的厅屋,至今仍悬挂皇帝诰封的“朝议大夫”的金匾。谭氏家谱记载,居本地的功名人物一百六十三人,为湖湘文化的崛起作出了杰出的贡献。谭氏书院附近的老人说:民国初年,其受业学生谭延闿任湖南都督,当时田税过重,民多怨恨,谭莹亲自赴声称求见谭延闿 ,为民请命,由于服饰简朴,门卫不为通报。后谭莹托已外出厨师递进亲手手书,谭延闿下令打开中门,亲自跪接,并减免了部分赋税。 当然,龙市的景色不光是这些。自古就以“七山半水两分田,半分道路加庄园”,享有“桃源福地”的美誉。不仅有久负盛名的笔架山,玉峰岭,有龙谭瀑布飞流直下的浪花,还有黄龙江浩浩荡荡的三十里流域。在石冲村,村民修路时挖出一块古石壁,上镌“桃源福地”四个楷体字,字迹清晰,苍劲有力。据此,有人认为这里应是陶渊明笔下的“世外桃源”原址。我以为,若从字迹推断,应该为近代人所作。追溯宋代,即便楷书,也有繁简之争。许是当地人为了炮制惊奇,一场文化作秀罢了。 如今,龙市的山水依旧秀丽,只是玉峰岭上的玉峰书院已经荡然难存。县史记载:“书院所在之处林泉共鸣,与琅琅书声相应和,恍如琴瑟之音,被誉为安仁古八景之一。 可惜的是,往昔的繁华湮没在历史尘烟中,只剩下一块书院的牌匾让后世有了新的敬仰。而玉峰琴韵的气象,一直荡漾于心,荡漾于永乐江两岸生生不息的历史及文化长河中,或沉或浮。 (【xilie】更新:2016/12/11 17:41:35)
|